电影《走走停停》:比青春疼痛文学更扎心,是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

时间:2024-12-13 18:08:00阅读:999
都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走出青春疼痛文学,殊不知,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远比它还要扎心!近期,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很多因为步入中年而被辞退的职工,这些人年薪十几万,但因为突如其来的人员优化,不仅成为了一名无业游民,更
  • 走走停停
  • 生活
  • 胡歌 高圆圆 岳红 周野芒 金靖 刘钧 甘昀宸 刘仪伟
电影《走走停停》:比青春疼痛文学更扎心,是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
电影《走走停停》:比青春疼痛文学更扎心,是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
18/21

都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走出青春疼痛文学,殊不知,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远比它还要扎心!

近期,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很多因为步入中年而被辞退的职工,这些人年薪十几万,但因为突如其来的人员优化,不仅成为了一名无业游民,更甚至于还让生活也变的一塌糊涂。

\而这情况不正是和电影《走走停停》所要体现情节重合了,难怪会那么受中年群体喜爱。

今年,电影《走走停停》一经上映就受到中年群体喜爱,豆瓣评分更是来到了8。

影片中男主吴迪被辞退后仍然追梦,母亲去世让他觉醒,他的种种经历都让无数中年人感到共鸣。

可很多人不知道是,那些隐藏在电影中的细节,才是让人共鸣的关键。

《走走停停》不是和它的名字一般是一部简单的公路电影,它像一个精巧的俄罗斯套娃,层层嵌套,引人入胜。

最外层是名为《走走停停》的电影本身,讲述吴迪返乡后的生活轨迹;内一层是吴迪拍摄的电影《似是故人来》,寄托着他的电影梦想。

再往里一层是冯柳柳记录的片场花絮和生活细节,捕捉着真实与虚构的交错;最核心的一层,则是吴迪和身边人真实的日常生活,琐碎、平淡,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况味。

这种多层叙事结构,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,使影片更具哲思意味。

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精准而细腻,例如江美玲女士做的绿豆汤冰棒、吴迪父亲的按摩椅、冯柳柳的加班熬夜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年人的生活状态,引发观众的共鸣。

同时,胡歌高圆圆岳红周野芒 等演员的出色表演,也为影片增色不少,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然而,影片并非完美无瑕。它对“才子佳人”式浪漫主义的过度依赖,削弱了其现实意义。

吴迪的“电影梦”更像是一个童话,缺乏对现实困境的深入探讨。他几乎没有付出什么努力,就获得了家庭的全方位支持、朋友的无私帮助,以及最终的“金榜题名”。

这种理想化的设定,虽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的“造梦”需求,却也使其与现实生活脱节,显得有些虚假和空洞。

梦的起点和终点

中国现代文学史上,“返乡知识分子”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群体。他们带着新思想回到故乡,却往往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,成为新旧冲突的焦点。

吴迪,一个北漂失败的返乡中年编剧,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一群体。然而,《走走停停》并没有深入挖掘吴迪的困境,而是将其轻描淡写地处理,塑造了一个缺乏现实感的文艺中年形象。

他并非鲁迅笔下彷徨的知识分子,也并非沈从文笔下充满乡土情怀的游子,而更像是一个沉溺于自我幻想的“彼得潘”,拒绝长大,拒绝面对残酷的现实。

他面临的中年危机是显而易见的:事业停滞,爱情失意,经济拮据。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,也成为了他返乡的根本原因。

影片中,吴迪回到家乡后,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局促和压力。他轻而易举地拒绝了父亲托人介绍的工作,心安理得地向母亲借钱,甚至动用了父亲的私房钱去追求自己的“电影梦”。

这些行为,与其说是“个性”,不如说是逃避现实的借口。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困境,只是选择用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去掩盖内心的焦虑。这种逃避,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悲剧。

江美玲,是吴迪的母亲,同时也是影片中最温暖、最具力量的角色。她支持儿子的“电影梦”,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帮助,更在精神上给予鼓励。

她是吴迪电影《似是故人来》的女主角,也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。江美玲的戏份虽然不多,却贯穿了影片始终。

她做的绿豆汤冰棒,是吴迪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,也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无私。她对吴迪的理解和支持,是吴迪坚持“电影梦”的最大动力。

然而,命运总是充满残酷的玩笑。在吴迪的电影即将完成之际,江美玲却突然离世。

这场意外,如同晴天霹雳,彻底击碎了吴迪的“电影梦”,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。

母亲的离世,让吴迪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他意识到自己的“电影梦”是多么的幼稚和不切实际,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亏欠是多么的深重。

他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,忽略了母亲的健康,甚至间接导致了她的离世。这种愧疚感,像一座大山,压得他喘不过气来。

母亲的去世,对吴迪的人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,也是他走向现实的契机。

因为吴迪的“电影梦”,与其说是对艺术的追求,不如说是对现实的逃避。他拍摄的电影《似是故人来》,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,与他现实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影片的拍摄过程,更像是一场儿戏。简陋的设备、家庭的支持、同学的帮助,都显得那么的不专业,那么的随意。

这与他在北京的失败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在北京,他是职业编剧,拥有相对专业的团队和资源,却一事无成;在家乡,他变成了“草台班子”的导演,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。这种满足感,并非来自于艺术创作的成就感,而来自于对现实困境的短暂遗忘。

“电影梦”与现实生活的冲突,贯穿了影片始终。经济压力、家庭责任、人际关系的复杂性,都是吴迪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
他试图用“电影梦”来逃避这些问题,却最终发现,梦想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困境。

相反,它还会加剧困境,甚至带来更大的痛苦。例如,他为了拍摄电影,动用了父亲的私房钱,导致家庭关系紧张;他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,忽略了母亲的健康,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。

吴迪的“电影梦”,本质上是对“才子佳人”式成功的幻想。他渴望像传统故事中的“才子”一样,凭借才华获得成功,赢得美人归。

这种幻想,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,也注定要破灭。他并没有真正的才华,也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,他的“成功”只是建立在家庭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之上。这种虚假的成功,最终只会让他更加迷失自我。

“走走停停”的含义:人生的无常与和解

“走走停停”,不仅仅是片名,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隐喻。它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,选择的艰难,以及与过去的告别。

吴迪的人生,就像一辆走走停停的汽车,时而前进,时而停滞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
他曾经在北京追逐梦想,却最终铩羽而归;他回到家乡,试图重新开始,却遭遇了母亲的离世;他最终选择开出租车,继承母亲的绿豆汤冰棒事业,这既是对现实的妥协,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和解。

影片中最令人唏嘘的场景之一,是吴迪与冯柳柳的重逢。两人在路上相遇,却只是擦肩而过,没有过多的交流。

这短暂的相遇,象征着人生的无常,也象征着对过去情感的释怀。冯柳柳曾经是吴迪的梦中情人,也是他“电影梦”的支持者。

然而,现实的压力,让他们渐行渐远。冯柳柳最终选择了复婚,回归家庭,而吴迪则选择了独自前行,面对新的生活。两人错身而过的瞬间,仿佛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,也是对未来的期许。

吴迪最终选择开出租车,继承母亲的绿豆汤冰棒事业,这并非简单的“子承母业”,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象征。出租车,象征着人生的旅程,它载着吴迪走过人生的起起伏伏,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希望。

绿豆汤冰棒,则是母亲留下的精神遗产,它代表着家的温暖,也代表着对过去的怀念。

吴迪继承了母亲的事业,也继承了母亲的精神,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接纳,也是对亲情的回归。他不再沉溺于虚幻的“电影梦”,而是脚踏实地地生活,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,也是一种自我救赎。

影片将吴迪塑造成一个符号化的文艺中年,他的“电影梦”更像是一个童话,缺乏对现实的深入思考。

尽管影片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创新,例如多层叙事结构、对生活细节的捕捉、演员的出色表演,但其内核仍然是传统的“才子佳人”式故事,未能跳脱出窠臼。

吴迪的“电影梦”的破灭,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。他曾经渴望通过电影来实现自我价值,却最终发现,梦想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困境。

相反,它还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失落。母亲的离世,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也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。

他最终选择放弃“电影梦”,回归平凡的生活,这是一种自我救赎,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。他不再逃避现实,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,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,也是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。

影片的结尾,江美玲凭借《似是故人来》获得电影节最佳新人演员奖,这看似是一个美好的结局,实则是一种反讽。它暗示着,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失败,在虚构的电影世界里仍然可以获得成功。

这种“错位”的成功,更突显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。它也引发了观众对人生意义、梦想与现实、亲情与爱情等问题的思考。

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梦想与现实该如何平衡?亲情与爱情该如何取舍?这些都是影片留给观众的思考题,也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。

《走走停停》并非一部完美的电影,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它展现了中年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迷茫,也展现了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妥协。

结语

《走走停停》试图探讨中年人的困境与救赎,却因为对现实问题的回避和对浪漫主义的过度依赖,削弱了其现实意义。

它提醒我们,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。重要的是,我们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,勇敢地面对挑战,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
正如片名“走走停停”所暗示的那样,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前进、不断调整的过程。在前进的道路上,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,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。

我们既要要学会欣赏风景,也要学会抵御风雨,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。

尽管影片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,可它却引发观众对自身人生的反思,这或许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